Source: GeoHealth
This is an authorized translation of an Eos article. 本文是Eos文章的授权翻译。
随着气候变暖,预计热浪将更频繁、更强烈、持续时间更长。比如在今年,印度、欧洲和美国都经历了破纪录的高温。这些事件不仅导致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激增,还会引发热相关疾病。中暑是其中一种严重的疾病,可引发多器官组织损伤、神经系统疾病,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会导致死亡。在中国,关于中暑发病率的记录数据难以获取。因此,在更大的城市尺度上,中暑与气象数据(如相对湿度)之间的联系很难确定。
在一篇新的论文中,Han等人收集了中国333个城市2013年至2020年的每日中暑搜索指数(HSSI)数据以及气象数据,来探究中暑与天气条件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建模,研究团队发现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中暑严重程度的最重要因素,其中62%的HSSI变化是由温度引起的,9%是由相对湿度引起的。此外,研究人员还确定,当气温超过36摄氏度、相对湿度超过58%时,中国居民可能会中暑。在中国南部、低海拔地区和沿海城市,这一温度阈值略高。
研究人员表明,该项研究工作探究了气象因子与热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量化了造成居民中暑的气象阈值,强调了地理因素对该气象阈值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该工作可能有助于决策者和相关部门为民众制定合理适应性措施,完善高温预警系统。(GeoHealth, https://doi.org/10.1029/2022GH000587, 2022)
—科学作家Sarah Dero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