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auchari Solar Plant sits in the desert.
位于阿根廷胡胡伊省的3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厂-考查里电厂由中国提供资金和材料建造,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的一部分。图片来源:Manuel arequipa/Wikimedia, CC BY-SA 4.0

This is an authorized translation of an Eos article. 本文是Eos文章的授权翻译。

在阿根廷西北部的高原沙漠中,坐落着大片的太阳能电池板,被周围灰褐色沙地的荒山所围绕。得益于晴朗的天空、干净凉爽的空气和4000米的海拔高度,这里是地球上最适合利用太阳能的地方之一 — 其发电潜力相比北美的死亡谷或炙热的阿拉伯沙漠还要高出约15%。

考查里太阳能发电厂于2019年投产,一次可发电300兆瓦的电力,使其成为南美洲最大的太阳能园区。拥有并运营考查里太阳能发电厂的阿根廷胡胡伊省政府希望扩建该园区,通过增加足够的太阳能电池板,使其发电量再增加200兆瓦,并对老化的输电路线进行加强。但由于远在近1.9万公里外的胡胡伊省政府尚未承诺提供资金,考查里电厂的扩建工程停滞不前。

建造考查里电厂项目初期花费的5.4亿美元中的大部分来自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其余部分由胡胡伊省发行的债券支付。园区由中国的两大电力公司 —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造。太阳能电池板则由中国制造商腾晖光伏提供。

中国已成为阿根廷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力量,部分原因是西方银行对于支持阿根廷犹豫不决,该国持续的宏观经济危机使其几十年来一直是不可靠的债务国。另一方面,自2005年以来,中国已向阿根廷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超过260亿美元

从理论上说,一带一路倡议项目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走出经济危机的深坑提供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并通过利用清洁能源达成这一点。

不仅仅是阿根廷。作为其外交政策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已经支持或计划支持超过150个国家艰巨的基础设施项目,从港口到高速公路再到发电厂,这些项目的部分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国的全球贸易网络。2013年,习近平主席将这一政策命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该政策在中国一般被简称为“一带一路”,而在其他地方则被称为“一带一路”倡议(BRI)。8年后,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不再在国外建设新的燃煤电厂,这标志着中国向绿色基础设施的重大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可能为用于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数十亿美元。

阿根廷是中国及其伙伴国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挑战的一个案例。作为《巴黎协定》的签署国,阿根廷誓言要在2030年将其碳排放量在2007年峰值的基础上减少19%。但阿根廷据达成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阿根廷约60%的能源仍来自化石燃料。阿根廷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也居高不下,贫困率高达40%,债务沉重,经济急需复苏。

从理论上说,一带一路倡议项目可以为阿根廷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出经济危机的深坑提供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并且与中国和任何发达国家不同的是 — 通过利用清洁能源达成这一点。

但是,在阿根廷上届大选出现右倾以及中国对外国政府的贷款放缓之后,阿根廷以及全球南部其他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的命运面临着悬而未决的挑战。

Map of the 150+ countries that have signed memos of understanding with China under the BRI.
超过140个国家已于中国签署谅解备忘录,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发展基础设施。迄今为止,中国在这方面的投资已超过1万亿美元。资料来源: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世界建设者的崛起

从20世纪初的一个不稳定的王朝帝国到21世纪初的经济强国,中国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据世界银行统计,自1978年以来,中国已有超过8亿人摆脱了贫困,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能够增长9%。中国领导人明白蓬勃发展的工业需要可靠的电力供应;2020年中国的发电量达到了2000年的5倍。这一增长主要依靠煤炭推动,也使中国成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201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降温,中国政府需要刺激对海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此同时,中国拥有强劲的贸易顺差并且需要一种有效的外币消费方式。然而,最渴望此类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却没有支持此类投资的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了满足这三个需求而制定的。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向国外基础设建设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

“中国不想把自己塑造成一种新殖民者的形象。”

在倡议实施的最初几年,一带一路“倡议”项目是由伙伴国提出并推动;中国的做法只是提供项目需要的资金和工业支持;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大量的煤炭,中国就会帮助其建设燃煤电厂。(其中许多电厂都建造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如果有一条大河,他们则会帮助建设水电站。(坐落于乌干达尼罗河上的两座发电站就是这种策略的一个例子。)中国的建筑公司提供的闪电般快速的完工时间,使其成为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首选建筑合作伙伴。并且与西方的多边开发银行提供的贷款不同,中国的贷款虽然利息更高,但很少对资金的使用或项目的监督提出严格要求。

巴斯大学专门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性治理的政治学家孙一先 (Yixian Sun) 认为,“不可能有条件限制”。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希望提供有别于西方贷款模式的另一种选择,还因为中国自身在不久前也是贫穷国家。“中国不想把自己塑造成一种新殖民者的形象。”孙如此说道。

这种不干涉的做法带来了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孙解释说,“中国的想法是重建全球治理体系,使其不再以西方为中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能更多地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网络。”

使“带一路”倡议(BRI)适应全球市场趋势

带一路”倡议的创新方法也遇到了一些挫折。

例如,它使中国在气候危机中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碳密集型项目而饱受指责。 2015年,中国对外能源项目投资的45%都用于燃煤电厂,另有27%则用于石油和天然气。(中国自2010年以来一直在阿根廷投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然而,近年来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投资导致能源监管机构估计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预期提前数年达到峰值

中国在对外投资上“广撒网“的策略在基础设施方面也产生了好坏参半的结果。例如,中国在厄瓜多尔建造的科卡科多-辛克莱水电站大坝只有7年的历史,但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缝,并且快速的侵蚀也威胁着该设施。

一些欠发达国家(特别是斯里兰卡和赞比亚,明显的)拖欠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贷款。 此类违约导致中国银行改变贷款策略,并重新考虑对如此多项目表示支持的方法是否正确。 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的政治经济学家沈威(Wei Shen)表示:“现在,之前‘一带一路’倡议的模式遇到了麻烦,因为许多南方国家政府已经或濒临破产。在中国的设想中这些国家会快速增长,就像中国当初所做的那样。 然而在大多数国家,这种情况并没能发生。”

“中国一直希望将自己定位为全球舞台上更负责任的参与者,尤其是在气候治理领域上。

这些问题的发展让中国开始关注如何保护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者和国际气候领导者的声誉。 沈补充道:“中国一直希望将自己定位为全球舞台上更负责任的参与者,尤其是在气候治理领域上。”

然而,中国很大程度上成功适应了煤炭行业的转变,以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 由于许多国家的监管压力以及风能和太阳能成本的下降,煤炭的盈利能力在2010年代和2020年代急剧下降。 据碳追踪智库(Carbon Tracker) 称,到 2026 年世界上几乎所有燃煤发电厂的运营成本都将比建设和运营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成本更高。

2021年,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不再资助在国外建设新的燃煤电厂。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声明,尽管还有不明确的部分 — 目前尚不清楚中国是否会履行已经签署的协议,将一些项目转换为可再生能源,或者帮助伙伴国家淘汰现有的燃煤电厂。

中国将多么积极地发展可再生能源还有待观察,但在2023 年上半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能源项目投资的 40% 以上都用于了风能和太阳能,而在2021 年这一比例仅为 20%。 2023 年 11 月,习近平主席和美国总统乔·拜登 (Joe Biden)已同意到 2030 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增至3倍。“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看看中国将如何履行这些承诺,”孙说道。“将言语付诸实践 — 我认为这将是一个挑战。”

复杂的拉票游戏

“伴随着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其潜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加。”

伴随着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其潜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加。2021年,包括中国在内的非经合组织成员国的低收入国家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在未来30年内比经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高出30%。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建议,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需要更快地增长,以满足其同样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又不会使全球气候目标无法得以实现。

但经济增长并不是理所当然的。短期内,中国停止在海外建设燃煤电厂的承诺可能会伤害其最贫困的“一带一路”倡议的伙伴国。沈指出,目前津巴布韦等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用常规能源建设能够支撑新兴产业的电网。他说,如果没有新产业及其带来的机遇,这些国家将难以改善经济状况。“他们会被困在那里。“

阿根廷的经济比许多“一带一路”倡议的伙伴国更为发达,并且拥有大量尚未开发的可再生资源。 (除了太阳能“金矿”外,它还拥有一些世界上最好的风电场,其陆上和海上的潜在风力发电总量高达 3 太瓦。)但即使拥有这些优势,阿根廷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充满荆棘。

迄今为止,阿根廷在中国的帮助下建造的最大的替代能源项目是位于巴塔哥尼亚圣克鲁斯河上耗资 47 亿美元的水电站大坝群。 多年来,中国发现水电大坝是最容易投资的替代能源项目,因为实现水电大坝所需的技术和项目管理实践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 但水电大坝并不总能提供真正的清洁能源,因为水库中分解的生物质会产生经常被忽视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圣克鲁斯项目是拥有圣克鲁斯河水电站多数股权的中国建筑商葛洲坝集团与两家阿根廷公司的合资企业。 该项目的资金来自中国三家国有银行的贷款。

圣克鲁斯河水电站由相距仅 65 公里的基什内尔总统(Néstor Kirchner)和塞佩尔尼克省长(Jorge Cepernic)大坝组成,从一开始就成为了阿根廷的“政治足球“。该项目于2015年在时任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 (Cristina Fernández de Kirchner) 的领导下开工建设。

Chinese engineers work on a dam project in southern Argentina.
2015年,中国工程师开始建设位于阿根廷的“一带一路”倡议项目 – 圣克鲁斯河水电站。图片来源:新华社(Xinhua)/Alamy图片社 (Alamy Stock Photo)

“环境影响评估简直就是一个笑话,”阿根廷律师胡安·乌里布鲁·金塔纳 (Juan Uriburu Quintana) 说道,他在多个联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促进了与中国的关系。他解释说,该报告对影响的论述杂乱无章,也未能通知公众。此外,环保人士们还表示,大坝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洛斯格拉兹阿勒冰川国家公园的冰川以及圣克鲁斯河口濒临灭绝的阿根廷䴙䴘种群的潜在危害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于 2015 年卸任总统一职,并由中右翼改革派毛里西奥·马克里(Mauricio Macri)继任,后者同样支持可再生能源投资,但对于阿根廷对中国的依赖抱持批判态度。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马克里发起了阿根廷首次可再生能源拍卖,以吸引一系列新的外国投资参与绿色能源项目。该项目被命名为RenovAr,并通过国际竞争性招标流程签订了价值超过 2,400 兆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合同。

不同的行政部门和不同的政府部门独立运作,“这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不可想象的”。

马克里上任后,就立马搁置了圣克鲁斯水电站项目。 即使在他的政府最终批准该项目后,环保人士们仍提起了诉讼。阿根廷最高法院裁定,在大坝建设继续进行之前,必须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且政府必须举行公开听证会。

最终对中国中央政府负责的中国投资者和建筑商此时发现自己正处于陌生的境地。 乌里布鲁表示,阿根廷不同的行政部门和不同的政府部门独立运作,有效地阻碍了一个已经获得批准的项目,“这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不可想象的”。

最终,圣克鲁斯项目缩小了规模,通过使用更少的涡轮机来满足环境标准,但目前预计发电量将比原计划减少 25%。

Aerial view of a dam project on Argentina’s Santa Cruz River
中国于2023年停止了圣克鲁斯水电站项目的所有施工。图片来源:新华社/Alamy图片社

为了避免陷入这种泥潭,中国在阿根廷的下一个项目直接进入省级,资助胡胡伊省政府在考查里建设太阳能园区。

推拉结合策略

中国发现自己与阿根廷等“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道国关系紧张,其中部分原因是中国专注于自己的全球化目标。考查里等“一带一路”倡议项目的合同往往规定使用中国的建筑材料、技术甚至工人;尽管在中国看来,这是为了精简项目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同时实现扩大其公司业务范围的目标。

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负责研究中国与全球发展倡议(The Global China Initiative)的经济学家丽贝卡·雷(Rebecca Ray)表示,中国的海外项目之所以十分高效,部分原因是它们由中国政府集中控制。“中国能够轻松协调债权人和投资者,承包商和保险公司,这使得它能够比市场经济更容易地将这些不同的部分整合到一起。但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部分都是独立的参与者,你必须说服他们才能使他们成为项目的一部分。”

也许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掌握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大规模生产,研究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塔夫茨大学博士后学者齐琦 说道。

2000年代,欧盟(EU)开始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补贴,而中国仅通过销售比其欧洲的竞争对手们更便宜的太阳能电池板就增加了其市场份额,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来自中国政府的国内补贴。在 2012 年的贸易争端中,欧盟认为中国存在不公平竞争并就此提出异议。此后,中国将大量资源投入研发,以培养其作为高质量太阳能组件供应商的地位。 由于中国还利用其强大的制造业实力来扩大产业规模,精简化从太阳能电池到风力涡轮机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大规模生产,因此能够为其产品制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价格。 中国企业收购了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原材料开采、运输和施工,同时将每个环节安排在靠近其他环节的位置,以降低运输成本。

因此,中国在全球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供应了全球80%以上的太阳能设备。 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使得太阳能电池的成本更低廉、效率更高效。 中国还率先建设了超高压输电线路,这对于偏远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和人口中心之间的连接至关重要。 (巴西最近与中国国家电网签订了一份合同,委托其建设 1,500 公里长的输电线路,用于连接巴西东北部的电厂与南部城市,此前几乎没有其他公司拥有相应的投资实力或专业知识来竞标。)

“气候变化与不平等有关。 同样的,能源转型也与不平等有关。”

然而,精简化的策略可能会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伙伴国之间产生技术和经济差距。“从中受益的不是阿根廷的太阳能公司,”乌里布鲁说道。“那么私营部门又有什么动机参与其中呢?”

阿根廷拉美社会科学院的国际关系研究员朱莉安娜·冈萨雷斯·豪雷吉指出(Juliana González Jáuregui),当中国依靠外国投资来推动自身发展时,它通过谈判获得了技术知识的转让,从而得以迅速建立自身的创新能力。 她说,如果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中国家之间没有类似的技术共享,“最糟糕的情况是阿根廷在技术和融资方面将变得更加依赖中国。”

中国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负担得起的优质技术,但如何分享这些技术并支持使其发挥作用的制度框架将会决定这些国家是否能够以可持续且可盈利的方式向可再生能源过渡。这些国家“需要能力建设”,齐说道,“他们需要来自外部的帮助”。

“气候变化与不平等有关。“齐说,“同样的,能源转型也与不平等有关。”

新政府

但齐的研究发现,伙伴国的政策框架,包括政治意愿,往往是“一带一路”倡议项目成功与否的主要决定因素。

2023年11月,阿根廷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及其绿色能源项目因激烈的总统选举而搁置。 尽管中国没有公开表明立场,但乌里布鲁和冈萨雷斯·豪雷吉都表示,他们认为中国企业在等待选举结果期间停止了考查里电厂扩建等项目的进展。

最终,阿根廷人选出了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一位否认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家,他的竞选纲领是切断政府对科学研究的长期资助,并断绝与中国的一切联系。

就连米莱自己的幕僚也试图软化他对中国的评论,米莱曾称中国为“刺客”,分析人士们大多认为他与中国断绝关系的承诺只是政治噱头。 中国是阿根廷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 2022年,阿根廷90%以上的大豆出口和一半以上的肉类出口都流向中国。 至少就目前而言,两国的关系对阿根廷至关重要,而中国也知道这一点。 据称,米莱的外交部长在去年 12 月会见了一名台湾官员后,不承认台湾独立的中国威胁将从其他地方购买大豆和肉类。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悬而未决。 乌里布鲁表示,“中国是我们的最后债权人”,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多边开发银行对向阿根廷提供更多资金持谨慎态度。 阿根廷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的债务国,欠该组织 460 亿美元

冈萨雷斯·豪雷吉表示,虽然米莱政府可能会重新制定相关条款,但“无论谁执政,阿根廷与中国关系的长期轨迹都会包括贸易和投资,以及提供融资和本币互换协议。” 然而,她又说道,“既然米莱公开否认气候变化的存在和影响,我们可以预见,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并不会成为一件优先事项。”

米莱当选后不久,由于他的政府对工程协议提出了异议,圣克鲁斯水电站的建设再次停工。 如果该项目失败,阿根廷仍需偿还中国的贷款。

不确定的未来

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G7)和欧盟都提出了自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答案,承诺斥资数十亿美元用于在贫困国家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 但这些被称为“重建更好世界”和“全球门户”倡议的努力才刚刚开始。 雷指出,理想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在合作对象上有更多选择时才会受益,“但目前就设定我们很快就能看到这种积极局面的预期可能有点过于乐观。”

“一带一路”倡议的新策略可能包括允许东道国有更多的时间和灵活性来提供自己的材料和劳动力。

中国自身经济的下滑,特别是在新冠肺炎 (COVID-19) 大流行之后,导致中国企业向国外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更多资金,希望在国外获得比在国内更好的利润。中国的银行继续放缓对外国政府的直接贷款,但习近平主席在 2023 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宣布,该倡议正在转向能够产生强劲发展成果的“小而精”项目,并更加关注低碳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并为伙伴国创造更多培训机会。“这次宣布表明了贷款将会回升,但回升的方式要在金融、环境和社会方面都更具可持续性,”雷说道。

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新策略可能包括允许东道国有更多的时间和灵活性来提供自己的材料和劳动力。沈说道,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将是“相当重大的制度、甚至思维方式的改变”。

而全世界也都在关注,因为中国数万亿美元的资金可能是国际社会能否实现减排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贝当古 (@markbetancourt), 科学作家

Text © 2024. The authors. CC BY-NC-ND 3.0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images are subject to copyright. Any reuse without express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