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彩色测深图像,其中海拔最高的点为红色,海拔最低的点为深蓝色。
多波束测深显示了澳大利亚南部东南印度洋脊的一段地形。新的研究发现,海底形态的高度变化是由沿大洋中脊轴线的岩浆供给变化控制的。图片来源:Ross Parnell-Turner
Sourc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This is an authorized translation of an Eos article. 本文是Eos文章的授权翻译

大洋中脊系统长近 6.5万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在海洋表面下方,大洋中脊在不同的板块边界处形成,在那里构造板块分开,岩浆上升,在海底形成新的地壳。 沿着大洋中脊系统轴线的裂谷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通过使用多波束测深仪(一种测量海底深度的高精度声纳测绘技术),研究人员已经对这些大洋中脊两侧的各种地质构造进行了分类,如火山锥、海底山和深海山,这些山脊高达数百米,长数十公里,从线性到高度不规则。先前的研究表明,地壳扩张的速度可能是造成这种地形变化的原因。

Tucholke等人利用多波束测深数据研究了大洋中脊的两侧,以更好地理解岩浆供应是如何导致这种不同的地质构造的。他们的发现表明,岩浆供给的变化对大洋中脊两侧海底形态的影响比扩张速度的影响更大。

研究人员检查了全球大洋中脊 122 个数据点的重力差异,以及洋脊扩张的速度,以推断海底以下的岩浆供给。 他们指出,一些模式,包包括更长、更直、相互连接的水下深海山丘,与更高的岩浆供给相关。 当岩浆供给减少时,会形成更陡峭、更粗糙、更不规则的深海山丘。 在西南印度洋底部的西南印度洋脊的部分地区,暴露在外的地幔可能会因与海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改变和削弱,尽管岩浆供给有限,但这可能会阻止陡峭的水下山丘的形成。

在这项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利用深度测量数据对视觉和定量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其他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海底景观的结构。(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https://doi.org/10.1029/2023JB027367, 2023)

—科学撰稿人Rebecca Owen (@beccapox)

This translation was made by Wiley. 本文翻译由Wiley提供

Read this article on WeChat. 在微信上阅读本文。

Text © 2024. AGU. CC BY-NC-ND 3.0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images are subject to copyright. Any reuse without express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s prohibited.